影視投資有哪些方式?
據鴻雁飛盛了解,影視投資一般分為兩種:投資影視公司和投資單個影視項目
投資影視公司和一般的VC/PE投資差別不大,出資獲得公司的部分股權,看中的是公司的未來價值,退出方式主要有IPO、收購、股權轉讓。
投資影視公司重要的是判斷其是否有持續產生優質影視內容的能力,然而在影視工業化程度并不高的中國,一部作品大賣,緊接著一部作品撲街的情況是常有的,甚至更多的情況是之前的作品一直很差,突然有一部作品獲得了全民關注,出品方賺得盆滿缽滿,然而之后的作品仍然都是不上道。
所以相對來講,投資影視項目,也就是成為影片的“出品方”,在風險上,要比投資影視公司低一些,而且資金回收周期短,成為大部分私募基金偏好的方式。不過由于投資單部作品不確定性太多,所以現在很多影視投資基金都是集合運作,打包投資某一家影視公司的多部作品,分散投資風險。影視項目投資的主要退出途徑是票房分成以及后續版權售賣收入分成。
投資影視項目一般會重點關注劇本內容的好壞、影片的類型及受眾、導演及演員陣容這幾個方面。
為了降低影視投資風險,資本在找項目的時候,會讓可控制的部分盡可能達到最優化,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近兩年的影視作品都在強調“大IP”、“小鮮肉”。因為IP是市場驗證過的,可以保證故事大家都買單,核心受眾廣,再用“小鮮肉”加持,基本就是“流量爆款”的標配了,即使最終呈現的作品質量不高,大家也是一邊罵劇情智障一遍表示“看主角的臉就夠了”。
至于演員的演技?導演的能力?故事改編的好不好?收視率、話題量擺在那,說明觀眾不在乎,觀眾都不在乎,我們為什么要在乎?
劣幣驅逐良幣,最終導致了我國影視圈現狀:類型趨同、劇情腦殘、缺乏原創能力、演員片酬虛高,口碑差到豆瓣分數超過7都算良心作品。